發行人的話
台灣軟體業累積的能量值得有更好未來
2012 1月 66
前往目錄

很多事情我們往往以為不可能或是短期內不會,但是往往下一秒後才驚覺,原來世界已經在我們安於現狀的當下,掀起了驚天動地的改變!

這是我在構思叡揚這期論壇文章之際,看到中國、印度、韓國政府扶植自身軟體業新聞的體悟,恰巧又聽到新聞報導政府在構思稅賦公平、分配議題,也提到應了解與相關國家稅賦比較,不禁又想要再次對於台灣在ICT(資通訊)領域的投資分配做一次分析。

數字反應台灣 ICT 預算使用的結構性問題

多年前我們追蹤過一段時間,發現我們雖是 IT 硬體製造大國, 但將ICT 應用於政府、企業以及生活各層面所投入的資源相較於其他國家有著很不一樣的結構, 不僅投入總額跟GDP 比例不對稱,細分ICT 內的軟體、服務、硬體與通訊的分配也有結構上的差異;這一次我們再次根據 Digital Planet 2010 對於全球各國所作的統計資料,我們列舉一些可作為參考指標的國際數據( 如下列個表),結果我們發現還是跟以往一樣,每個人在ICT 的花費還是偏低,軟體加上服務花費佔 GDP 或是與硬體的比例都呈現出是相當偏低的不正常現象,這也是為這幾年來台灣的資服業普遍存覺得艱辛的部份原因。

台灣這幾年政府財政較緊,投入在IT 的預算當然也壓縮,所以有限資源如何分配更是關鍵,而我們發現台灣在軟體加服務的花費相較於硬體與通訊所占比例有某種程度上的落差(註:越是發展完善的國家,其軟體資源較為豐厚,如美國44%( 軟體加服務):56%( 硬體與通訊);台灣則是16%:84%),這現象必然影響建構高知識含量的軟體與服務之品質,不利於知識經濟的發展。最近趁年假之際讀了《金融斷層線:無形裂縫如何威脅全球經濟》,書中深入探討08年的金融海嘯成因以及推敲防範之道,內文不斷地提到政府單位建構適切規範及事後處理方法是維護健康金融市場秩序之所須,也呼籲我們所提到的,政府的思維與政策制度對於社會走向有深遠的影響。

長期生態硬大於軟 結構性問題須重新審視

那麼政府又應該如何提升台灣軟實力呢?個人一直認為產業發展,並不一定需要政府來扶持或主導,但政府有責任要建構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來孕育產業的健康發展,但很不幸的,雖然政府多年來持續強調知識經濟的發展,但對於環境面與文化面的建構卻著墨不多例如:國外推動資訊化或產業的單位層級或人員比例與國內相比對都有明顯落差,知識型態的服務採購仍然停留在一般性商品或是勞力市場的制式思維,對於國際間的競爭關係,卻苦無著力點。相較之下,鄰近的韓國最近動作頻頻,去年底韓國知識經濟部長官洪錫禹表示:「當下最緊迫的課題是確保軟體產業的競爭力,政府將全力以赴,在保障企業的自主權的情況下,提供強大的後台支援,而終極目標就是要實現年平均國民所得4 萬美元的目標。」

軟體是必需品、是運作之神經系統

今年初李家同教授應中華民國軟體協會之邀,專題演講「我們可以值得有更好的軟體產業」,其中提到軟體已是我們生活「必需品」,也是企業、政府、國防的競爭要素,如果台灣不能因為有好的軟體產業,那麼走出台灣放眼國際的願景恐怕更非易事,台灣目前在這方面的能力並沒有問題,但對國產品沒信心就讓台廠失掉很多歷練機會,當然取得國際品牌的入場卷更為艱辛。

2006 年時任麥肯錫(Mckinsey) 全球董事的 Ian Davis 根據研究所發表的10大值得觀察的趨勢中談到:「改進的工具與統計控制的工具,促成了大型機構都能生存的管理方法,企業應用軟體輔助決策、經營組織的運轉,讓企業可以大型化並創造出競爭優勢。」足見軟體在企業系統所扮演之舉足輕重之地位,如今,這扇門更寬更大,隨著社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G+ 的新傳播時代加上行動裝置的串連,更加深我們對於軟體的依賴及不可分割之密切關係。

叡揚產品Social Media 架構層清楚
提供雲端服務

當然,站在軟體研發前線的我們也發現,從去年下半來以來,或許是Facebook 與行動裝置的方便性帶來大家在互動與分享習慣的效應,我們最常被詢問的一個問題是:是否可提供在企業內使用Social Media 的工具?我們自Web 2.0 概 念興起後的07 年就開始積極投入這領域,嘗試讓 Knowledge Worker 在日常活動過程與管理循環中,可以因為結合資訊化的工作平台,而增進即時線上互動討論及事件流程完整原貌,對於需要複雜協同作業的組織而言,就是一個省時省力高效率的智慧效能工具。所以我們分別發展了以「會議、活動」及「文件」為核心,且可經由Collaborative 互動所產生的「人、事、時、地、物」資訊串聯的兩個獨立又亦可整合的工作平台:Vitals/KM 與 teamKube 平台。

這兩平台的共同特色是強調具備縝密設計的良好資訊架構(Architecture),提供用戶可以自行調整的彈性,以提高系統的價值性,也讓我們很方便的往上架構出之雲端服務,例如:已經跟CHT 合作推出的愛報告(Vis-a-Vis)。

  1. 提供 API 供User 作為整合之用。
  2. 高度參數化與提供Metadata 功能。
  3. 多國語言的能力。

好架構、好回報

而好架構的成效鐵證就是:三個月內讓 teamKube 跟客戶端核心系統結合,解決協同診斷 的Case management 問題。

去年9月我們應客戶需求,希望運用科技建構一個跨科會診工作平台,這平台簡單而言需能滿足下列需求,但實際上有不少資料與系統的銜接要處理:

  1. 讓專業醫護群可以提出認為需要會診的 Case,並可將相關資訊自動載入平台。
  2. 安排會診時間,邀請相關專科參與會議。
  3. 會診時,專家可以真正聚在一起,也可在虛擬空間與會;開會時可以記錄重要意見與後續待辦事項,並產出會議紀錄,這些資訊也可自動傳回Case 源頭的系統內。
  4. 未能診斷完的Case,可被保留以便後續安排診斷,此平台上的資訊也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寶貴經驗知識庫,在合適權限控管下,使用者可以以「人、事、時」等條件智慧查詢資訊,藉由teamKube 的優質架構,以及Users 的良好互動下,三個月,我們就完成了這一開始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

這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先期投資將底層架構建好所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證明台灣軟體業蘊藏豐厚的活力與潛力,在世界齊相競爭軟體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用大格局大變革來面對新世代新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