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文章
【交流園地】那一震 日本人變了 叡揚Vitals/KM 拓點有成 經銷商成為Power User

日本這個國家,在我眼中是特別的,他的人民有禮貌、守規矩、相信權威、本位主義重,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喜歡跟別人不一樣」。有人說他是一個「穿了制服」的社會,通勤電車上的人們,八成是穿黑色衣服;大學生找工作,每個人穿的一樣去面試;311 大地震發生後,八成的東京上班族回不了家,但依然有禮貌、不吵不鬧很有規矩的在電車站徹夜排隊等候通車;遇到這種大災難,恐怕除了日本外,其他國家的人民,很難做到如此冷靜吧!

2009 年叡揚日本子公司成立了,在決定進入日本市場時,不少已在日本打拼的先進們提醒我們:「進入日本,要有八年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也就是要有子彈,這子彈包含了體力、耐力,與財力。事實也告訴我們,雖不中恐怕亦不遠矣!

日本市場較封閉 初期總是一鼻子灰

叡揚在台灣是知名且具規模的專業資訊軟體廠商,但在日本卻是名不見經傳的「外來微型企業」,要在本位主義重的東洋闖出一片天,其實真的是不容易。公司成立初期,只有二位社員,一位是社長,另一位是擔任取締役的日本人。如今回顧,不難想像二位歐吉桑提著公事包,到處拜訪日本客戶,又每每遭遇禮貌性拒絕及曖昧性回應的,不知是尷尬還是有趣的畫面。

311 震後 東洋開啟合作之窗

進入日本的這2、3 年,雖無十分豊碩的成果,但也有小小進展。尤其是日本311 地震後,日本人對台灣變得更加友善,也讓叡揚在日本找經銷商及合作夥伴的路,變得稍微不似過去那麼困難重重;雖說也是之前傻傻努力,結出的小小果實,但也令我們有些意外與驚喜。

至於為何在地震後,日本對台灣友善了些呢? 主要原因如下:

內需不足支撐企業營運,尋求海外商機

一直以來,日本除了部分知名大企業外跨足海 外市場且經營成功外,多數企業,仍是靠著日本內需市場存活;過去他們認為,日本市場夠大到能支持企業永續經營,沒必要進入海外市場打拼;但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又面臨海外商品低價進攻當地市場,對日本國內企業而言,實在是雪上加霜。尤其是資訊軟體業,當國內市場已達成熟與飽和後,企業營運面臨了十足挑戰,欲擴大企業經營版圖,海 外市場是其中一個選擇。

一場311 地震,日本政府及受災企業將大多預算挪用投入災區復原,對產業界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進而加速國內企業往外尋求機會的動力。位於亞洲的日本而言,絕大部分的企業第一進攻目標為全世界的焦點--中國。

單打獨鬥,不如尋找合作夥伴攜手併進

每個國家的文化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民風思唯也不同。與其在異地靠自己的力量摸索,不如找合作夥伴,互相截長補短,攜手併進。

台灣政府(工業局)近幾年為促進台日企業交流與合作,提倡台、日、中黃金三角策略,主在訴求台灣企業與日本企業,攜手合作,進攻大陸市場。

這對日本企業而言,是個有吸引力的策略;因為歷史的背景,日本人要直接進入中國,有心理上和執行上的障礙;而日本人認為相較中國,台灣與日本有較接近的背景與環境,若能與想進中國市場的台灣企業朝互利方向合作,互取所長,達雙贏目的不失為良策之一。

在台灣,叡揚以直銷模式為主,大多由自己的業務人員銷售。但在海外,因Resource 不足,及市場文化、背景的差異,策略為在地找經銷商或合作夥伴。直銷和100% 委託經銷商經銷的營運模式,事實上是有些差異的;在日本找經銷商,每每都在思考,我們能給經銷商帶來多少獲利?或如何能透過雙方的合作,達到雙贏的目標?由在台灣靠自己,轉換成在海外靠別人,事實上也花了不少時間,期望能在這個本位主義重、風格獨特的市場,摸索出最適當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