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20歲的叡揚- 期待 
2006 2月 43
前往目錄

1987年成立的叡揚資訊,將於今年邁入第20年了!
20年前憑藉著認為企業對軟體的倚重將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的想法,開創了完完全全以軟體業務為主的『叡揚資訊─Galaxy Software & Services』。雖然20年來台灣的軟體產業並未能像硬體產業般發展得這麼好,但我們卻看到全世界軟體產業對各個產業的影響與貢獻;軟體已經無所不在,不管是個人工作或娛樂、企業運轉,雖然都需要硬體,但服務與整合的工作,一定都需要靠好的軟體運作支撐,功能才能發揮,價值才能彰顯。
軟體究竟是什麼樣的產業?它是一個結合工程、經驗、智慧與文化的高附加價值產業,更是零污染、零公害的產業。每當台灣缺水,園區工廠急著調度用水之際,筆者都會特別感受到軟體真是一個好產業。
20幾年前全世界還沒有軟體公司的營業額超過百萬美金,但現在全球性的軟體公司營收直逼傳統硬體公司,動則以Billion美金為營業額計算單位。IBM之軟體與服務營收也已超過硬體,印度也因緣際會抓住時機,在政府帶動下全面發展軟體,短短15年間,不僅已經成為軟體代工大國,也逐漸開發出世界級的軟體產品,成為許多國家研究與學習的對象。
叡揚一路走來,受限於台灣的產業環境、經濟規模以及公司的能力與經驗,歷年來雖然都可穩健成長,但卻也始終無法以更快的速度達到理想之境。但檢視成果,我們卻有得來不易的寶貴收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育出一批已經熟稔軟體工程、專案管理、產業知識、軟體營運機制等領域之優秀人才。
常跟朋友或同業談論到台灣軟體產業之發展問題,大家雖然都覺得經營不易,但也覺得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與成長過程;軟體的本質使得其產業發展無法速食成型,因為需要客觀的社會、文化成熟度去搭配育成,例如:
 1. 軟體的需求來自於一個高度競爭之社會環境:高度競爭之環境裏,企業有及時處理大量資料等作業需要,更有提昇競爭力的需求;反之,就無需資訊科技輔助之必要。近 幾年台灣的企業規模逐漸變大,相對地對資訊應用的需求也變大,倚賴程度更日漸加
深。

  2. 需要有一批能整合企業運轉機制與資訊科技的人:美國早在40、50年前就己將資訊
科技應用於企業與機關之日常作業裏,要能整合企業運轉與資訊科技之人才是需要時間去培養,如果需要20年,那麼美國在2、30年前就擁有了一批經驗成熟的人做機制與科技的整合,讓資訊應用能對企業產生高價值,並帶動下一世代之從業人員。如果這個現象是對的,那麼台灣這2、30年來在政府單位以及一些大企業裏所歷練出來的資訊應用人才,也正逐漸進入一個成熟可以產生更多貢獻與影響力的階段,這些人都是發展台灣軟體產業以及加速企業e化的重要酵母。
創業之始,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推廣『運用軟體可提昇企業競爭力』這樣的事情,我們始終認為提升辦公室作業人員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對組織或企業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當工廠生產流程與管理都逐步自動化,企業間相對差異減少後,自然會轉而重視如何提升知識工作者之生產力。這也是為何各先進國家近年來強調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的原因,台灣也很快地跟上了此世界趨勢,我們以圖(一)簡單表明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之基本差異。
10多年來叡揚洞見這樣的趨勢,早已投入知識工作者流程自動化開發,且都獲得高度肯定與好評,這些系統包括:

  • 人力資源管理系統
  • 文件與知識管理系統
  • 會議管理系統、計畫與專案管理系統
  • 線上申請與審核系統
  • 銀行業徵授信管理系統與Basel II風險
  • 控管管理系統
  • 內部稽核管理系統
  • 單一服務窗口管理系統
  • 管理決策支援系統等等

一般而言,知識工作者是屬於企業不易尋找與養成的稀有財,他們是創意者、事業的開創者,是工業經濟下工廠的設計者,是系統/營運模式的設計者或管理者、決策者,也是服務業中的各種專業人員等,而隸屬的產業也常是先進國家產業外移留下的高附加價值產業。
權威資訊科技研究及分析機構Gartner, Inc.在其2005年7月發表的『The Gartner Scenario 2005: IT Leaders’ Next Big Decisions』研究報告裏,文中“Next Era of Productivity”一段中指出,“the next era of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will target, reduce or eliminate clerical roles and the processes performed by clerks as the next area of opportunity for business improvement.”證明了我們自始的想法與長期的投入與努力是一條正確的選擇。

春節假期間讀了美國紐約時報國際事務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的全球暢銷書之一『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覺得內容相當不錯,整理一點心得如下與大家分享:


1. 資訊科技長期的不斷發展,過去幾年又經歷了若干重大突破,如Internet、WWW、e-Mail、Search Engine、Wireless、Collaboration等,讓全球工作者可以互動與分享資訊,2000年網路泡沫化前後所埋下的大量光纖,更讓大家可以在Internet上快速熟識與往來,幾乎在一個無限制的環境下交換與分享資訊。
2. 東歐國家、蘇聯、中國、印度等20幾億人口的加入全球資本化市場,使原本的全球生產鏈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化。
3. 使用資訊科技協助企業運轉,生活便利性所需要的知識與經驗也逐漸成熟,讓企業運作與生產流程起了各種具創意、有效的革命性改變,包括全球化的運用人力以及原物料等資源,也更加促使國際化的蓬勃發展。

上述三種因素的匯流(如圖二)情形在過去幾年中已經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例如中國與印度的崛起,Wal-Mart利用中國價廉物美的生產,以及善用e化支援全球化的運轉,因而快速成長成為全球最大企業,又如Google的成功與影響等。但Friedman認為這些匯整與整合運用在未來仍會持續,特別是在未來幾年中。作者帶著急迫感期待其母國─美國要認真思考未來競爭力。因為IT與Internet科技以及無限的頻寬,將讓世界各國不再有資訊大幅落差的競爭障礙,且各競爭國家都有豐沛且一流之人才,未來美國如何找到一流人才,激發創意與善用經驗,然後利用軟體去做各種需要之整合,將會是未來的決勝關鍵。
筆者以一個資深之軟體從業人員,對於作者書中之各種陳述有極深之感觸。以美國在各個方面已是世界超級大國,尚且都有這麼深之焦慮與急迫感,那我們呢?叡揚20年,也育成了一些一、二十年經驗,熟稔企業運轉機制及資訊科技的人才,這些都是帶動叡揚以及新生代快速成長的重要動力。我們不免有一份焦慮與急迫感,期待有著一批成熟經驗人才與機制的叡揚,再下一個10年或20年,可以藉著自身的成熟度,對客戶以及產業做出更多、更好以及高價值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