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文章
數位蒲公英計畫(下)

前言

叡揚大學和中原大學資工系的合作已經快滿四個年頭了,而彼此之間的夥伴關係,不僅沒有因蜜月期的結束而漸行漸遠,反而越來越密切。一般人都認為,產業界和學界之間的合作是困難重重,而且真正成功的機會不大。曾經耳聞一位知名的電腦學家說:「工業界是很難滲透進去的。」因此,叡揚資訊和中原大學的合作關係,更是顯得彌足珍貴。

四、開花

在2005年5月一個開會的場合,剛好碰到了輔仁大學資工系的梅興教授,我和梅教授本是舊識,素知梅教授的為人及治學風格。由於叡揚需求的人力一直在增加中,因此就邀請梅教授加入我們的計畫。本來任教於我們系上的阮議聰教授也曾加入我們的計畫,但後來因個人生涯規畫,轉到海洋大學任教,而無法延續合作關係。梅教授在帶領兩位學生參加我們星期五下午的討論會後,很大方地指派了這兩位同學加入我們的計畫,但梅教授卻很客氣地推卻了自成一軍的建議。梅教授訓練出來的兩位同學素質很好,很快就變成了專案的主力。

而這一年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和叡揚開發中心合作,在中原大學內成立了以大學部為主體的開發團隊,而這也使我們認知到這樣的合作模式或許值得推廣到其他學校,並將此計畫命名為「數位蒲公英計畫」。

通常在一個軟體專案中,在起啟的規畫階段及設計階段往往只需投入少數、但高階的人力從事專案管理、系統分析、及系統架構設計的工作。但隨著專案的開展,所需的人力資源也會隨之增加。到了程式設計的階段,而需要投入比較多的程式設計人員從事程式設計及程式測試的工作。而在專業接近尾聲,所需的人力資源又會逐漸減少。因此,為了因應專案人力分佈的不平均,一般較具規模的軟體公司都會成立開發中心或類似的組織,儲備程式設計人員,再依專案需求將程式設計人員配置到專案中。但是如果專案的人力需求太大,開發中心的人力資源可能仍然不足以因應,此時如果委外的人力無法配合專案的時程,就可能出現人力的缺口了,而我們的研究生已接近定期式的去彌補這樣子的人力缺口了。例如這一年度新進的研究生,自從暑假一報到之後,就開始投入叡揚的專案中,而他們也從專案中學習到許多東西、也成長了不少。但是專案還要求更多的人力,因此只有兩個可能的解決方式:一是邀請更多的學校教授,如輔大的梅興教授;二是想辦法應用大學部高年級學生的人力。

對於讓大學部同學加入計畫,其實我是相當猶豫的。我們一般都非常鼓勵大學部同學參加研究計畫,而從學校到教育部及國科會也都有鼓勵措施,但是我一直對大學部同學的能力、穩定性及可靠程式抱著懷疑的態度。雖然一直也都有大學部同學來參與、選修我們的專題研究,但我的理念一直是提供他們一個額外的學習機會,也一直都不敢分配重要的研究工作給他們做,但是後來我覺得是值得嘗試。第一,如果讓大學部學生承包程式或加入專案團隊的模式能夠成功,不僅可以解決叡揚的問題,而且這樣的產學合作模式也可以解決其他公司的問題,因此,對整個台灣軟體業界可以找到另一個程式外包的選擇;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這件事本身的教育功能。我們希望提供的是目前大部份同學一般打工的另一種選擇,這個選擇不僅可以讓他們得以學以致用,可以提供具有實務面的學習機會,也可以增加他們在程式設計及實作上的能力,並建立或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另一比較不明顯的教育功能是學生有了和業界合作的經驗,對於許多課程,尤其是軟體工程方面,可以更有助益。

在和黃昭順副總討論之後,我們決定以大三同學為主體,因為我們預期學生初期可能無法馬上有所表現,因此,希望他們在經過半年或一年的培訓之後,能夠有一年以上真正能有產出的工讀時間。計畫將從暑假開始,並到叡揚公司內受訓,然後開始接收比較簡單的程式工作。另一個希望同學們暑期到公司的原因是希望能夠感受一下公司的文化,並學習做事方法及工作態度。我們後來共招募了15位同學,其中包括了幾位大四的同學。這樣子的工讀規模,相信在國內少見的,尤其他們並不是只是暑假來來而已,而是要長期,要在開學後還能繼續下去。在此我不禁要佩服張培鏞執行長及黃昭順副總,因為他們在明知道虧本,幾乎不可能獲利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作長期投資,進行這樣子的計畫,為的是希望兩年或三年後能看到成果。這樣子規模的工讀計畫,無論在人數或是長期性方式,相信在國內是非常少見的。

原先的規畫是暑假以訓練為主,但到了八月底的專案會議,我很訝異的發現,某些同學已經開始有產出了,原來在工作中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但是產能並不是我最大的憂慮,我最擔心的是學生的心態。如果大部份人只將之視為暑期打工,開學後就不再投入,那麼這個計畫就完全失敗了。但這真的是過慮了,在開學後,儘管大三的課業繁重,大四也要準備研究所入學考試,所有同學都仍參加工作說明,積極投入並爭取工作。我們的第一個工作是人事系統的報表程式,通常人事系統的報表是非常繁複的部份,不僅要產生各式的報表,而且格式各異。因此,要在短期內完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好有兩位叡揚的工程師張立仁及莊中彬帶領並指導我們的學生,在期限之內努力將之完成。其實這兩位叡揚同仁自暑假開始,就負責訓練、教育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張立仁先生更是每週五下午都到中原大學指導同學們撰寫程式,解決同學們技術上的問題,也和同學們建立了很好的革命情感,實是令人驚喜。

而我們的研究生們一樣也不得閒,研二的同學及輔大兩位同學幾乎成了金融事業部專案的主力。當在準備上線的前一兩個月,他們整天都駐點在客戶的資訊中心,他們和叡揚的工程師們一齊擠在兩間不算太大的房間,其實是相當辛苦的。研一的同學們則分別去支援不同的專案,其實也是相當的忙碌。

這一年還有一個小插曲,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系蔡明達系主任看到我們研究生和叡揚合作之後的成長,也不禁有些心動,因此,要求他的研究生加入專案,等於是由專案的團隊來幫他訓練研究生。另外,已經轉到海洋大學的阮議聰教授也要求他的研究生加入專案。其他的效益暫且不談,我們的合作模式,至少在人才培益上,的確是盡了一份心力。

五、飄絮

在和叡揚四年的合作中,過程其實是相當辛苦的。記得在第一年的合作時,許多朋友知道我們禮拜五下午都有定期的會議,都覺得我太認真了,當他們知道我們在禮拜四晚上都會先審查一下學生們的成果,在禮拜五晚上回來之後,還會再開檢討會議,並分配下一階段的工作時,更露出一付不可思議的表情,有些人還問我:「你這樣做值得嗎?」但是到了現在,許多人看到我們合作的規模與範圍之後,又開始羡慕起我們了,一直問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在此不禁回想起胡適之先生的一句話,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在大部份情況之下,辛苦都會是值得的,雖然努力並不保證有成果,但是不努力絕對不會有成果。

在這整個過程,我們的學生也許不完全認知到,他們其實是收穫最多的一群,因為他們也是相當努力的一群。雖然整個過程相當辛苦,他們也許會有被壓榨的感覺,但其實他們除了親身體驗到一個專案的運作,並及早見識到職場外,他們的能力、品味以及做事的方式和做事的態度都得到大大的提昇,看到學生的成長,通常是教育者最大的喜悅。我一直和張執行長強調,整個計畫如果沒有教育的功能在裡面的話,我是不願意繼續進行的,而張執行長也相當認同我這個理念。真正的教育,並不只是在學校中課堂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在於培養學生們的能力、品味,以及做人做事的態度及方法,這些都不是在教室中所能傳授的,而是要透過和學生們一起做事、作研究,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研究計畫、專案的教育功能既在此,而這也是整個計畫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