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文章
無形資產於知識經濟時代─ 價值篇(上)

二十一世紀式將為創造知識價值的年代,人類活動從其體內進行價值的追求,進而產生了一系列創造、傳遞、提昇、創新、傳承與再生價值創造的過程。此將豐富人類生命的內涵、提高生活品質,深刻生命的體驗。同時知識創造的活動,亦將成為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生活次序與生命品質的重要元素。面對時代與科技的不斷演進,傳統對於資產與價值的定義,已慢慢有所轉變。面對這樣的改變,是否社會做好準備,相關環境也已完備?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均需面對且有所因應。因為,抗拒時代的變遷很困難,不面對改變中的環境則又讓我們難以適應,究竟如何能夠從容因應變動,並由改變中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知識經濟的社會開始運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及創新,所面臨到知識與所有權間的問題,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之界線與分寸值得深思。智慧財產權如果僅為能保障「智慧創造的過程,能得到適當的回饋及後續創造的能量基礎。」,那適當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是應該的,但是如果為人類生存必須的條件性知識時(如:製藥、DNA、文類文化資產等),則此類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範圍則應受適當的限制與開放條件明定。
資訊科技為知識經濟時代中最為重要的無形資產要素,且成為社會改變中最為重要的組織元件。各位資訊界的夥伴,是否您已準備好成為知識經濟主軸,日後資訊不再以技術為衡量標準,而是透過協助組織理想與目標之實現,創造組織利益之多元價值。

一、知識經濟時代意義

傳統資本主義的市場,常是以有形的資源與財貨為交易主流,進行資源的傳遞;曾幾何時,知識經濟時代的興起,傳統的財貨雖仍為資本運用的主體,但是帶動與觸發世界的新知、潮流、價值的主流,已經日漸由無形資產的槓桿效益所取代,如:智慧財產權管理與運用、資訊科技發明應用、生物醫學、傳統製造產業製程的改進與提昇、新興數位內容的加值服務等,均打破了原有產業的藩籬,加強了產業的幅度與深度。世界經濟體已不再以國家為範疇,同時區域經濟體及全球化的過程,創造了無限的商機與創意,同時亦啟動了於「全球場域競爭」中無可避免的國與國間之競合關係。
面臨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價值的指標,也已經不再侷限於有形的資本,價格或數量已經不為成功領先的指標;取而代之的「品質」、「創意」與「速度」,才是決勝關鍵。究竟如何能達成此知識經濟時代的價值目標,並如何於此準新經濟世紀(Quasi -New Economy Era)真正來臨前,運用無形資產創造現有資本主義市場的規模與有形財貨及市場價值。同時於未來新經濟時代來臨時,建構一個無形資產的交易平台,展現知識經濟社會的價值。
在資本主義永恆的真理中,增長、充分就業、金融穩定、提高實質工資的社會,一如資本主義一般已日漸消失。資本主義面對真理的撼動,來自於資源本質的改變,以及土地、財貨、勞務這些穩定金融市場的元素已經持續的轉變中。資本主義市場與知識資本市場,這兩個場域間,如何引用資本市場的實質收益,帶動及觸發知識資本的市場,讓人力、知識及技術的無形資產成為有形資產的觸媒,共創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心。
無形資產的世界中,人才、知識與技術為重要新興資本的三元素。資本主義的世界透過資金與各項資本的集中,以創造成長及獲利;而未來將以知識為資本的市場,將戮力於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的價值,將遠超過資產集中的意義。未來知識經濟世界的主體,將不再是亞當史密斯的資本家,也不是政客們愛表揚的小企業家,而是那些建立創業家們;於創造國家、區域、全球知識經濟場域的網路中,建構新興社會經濟體的新形貌,此一社會體不全為實體也不全為虛擬,而於實虛間所共創的新價值網絡、市場經濟,以及知識經濟的世界。

(一)資源基礎為本

資源基礎的觀點,是依據組織內外部資源管理,對於組織為何會產生超額經濟利潤、不同資源類別,以及協調合作基礎不同條件,於資源產生創造的過程,區分為(一)資本市場的財產性資源(Property-Based Resources),(二)以知識為本的知識資本資源(Knowledge-Based Resources)。同時,還依據資源特質可再區別為分散性(Discrete)或系統性的資源。其實財產基礎論(Property-Based Theory)即為傳統所有權(Property Rights)為基礎所演化的理論,此亦為智慧財產權理論的前身。知識基礎論(Knowledge-Based Resources)則是對於有形資產所無法掌握的無形資源部分。因此,資源基礎論視為無行資產理論之前身。

(二)知識資本的人才產業環境

知識資本人才產業環境,將運用資本市場的動能以及創業投資基金,進行相關產業與企業投資的安排,如:新創企業(Start Up)、中小企業(SEMs)、研究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智財管理(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Management)、技術轉移(Technology Transfer)、多國企業(Multi-National),以及政府公共投資等社會建設(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項目,進行資本投入、人才培育、知識創造、法制環境的修補與建立、技術移轉的知識傳遞,並建立多國企業間研究合作與市場環境,以創造多元社會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價值。
「知識資本的人才產業市場環境」表達的不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重新建立,而是於原有社會中創造另一個新社會價值、多元文化,以及新的動能與知識能量的實體與虛擬共構的社會。此知識資本的新社會中,地域的限制與資本的集中主義將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為全球化的組織動能、多元資產的聯繫,及人才知識庫,建立無形與實體資源的重新整合。當然,於此一知識經濟的新社會到來之前,尚有許許多多的法令、體制與文化的改造要進行,以及綿綿密密的點滴工程,正默默的努力中;如:價值體系標準的不一致與無形資產價值的認定困難,以及我國目前相關法制環境與基礎建置上的不完善、客觀與主觀環境因素等,均為影響建構「知識資本的人才產業市場與環境」的關鍵。

二、無形資產定義與價值

(一)無形資產定義

無形資產由知識或技術為主體的知識資產所組成,此類無法具象的無形資產,常常會因為不同的時間、對象,以及使用者對於此項知識技術的認知及運用能力的差異,而會造成雙方對於無形資產價值認定的差距,稱為價值差距(Value Gap)。因此,公正與客觀的無形資產評量標準,將可提昇知識商品化的機會與應用推廣幅度。 
雖然技術與知識本身的價值難以度量,但是透過人的使用及流通後,所創造出的價值卻是可評量的。不過,每個人對無形資產價值的知覺感受(Perception)並不相同,也會有價值認定的差距,所以雖為同一項技術知識,會因為環境與使用者的不同,因而所能創造的價值也不相同。再者,無形資產並非一般有形商品,難以透過自由市場機制以確認其價格。因此,常常在沒有好的價值評估方法與標準前題下,往往許多有價值的技術商品,常以成本價格銷售,或以附贈方式贈送,因此對於發明的創造及保護發明永續發展,實為很大的障礙。

(二)無形資產鑑價議題

當社會開始運用「知識」創造更多的價值,以及進行產業的創新發展時。知識與所有權間的界線,將越來越模糊,保護智慧財產權,其實是為能保障「智慧創造能得到適當的回饋及能量」,建立創意發展之基礎。
但是,即便智財權可確保無形資產的基本權益,但是對於無形資產商品化的過程,則仍有價值評估的困難,如(1)取得參考標準之困難:技術商品具備唯一性,因此對於同質性的參照樣本,將難以取得,而無法於市場上進行同級商品價值之比較;(2)無形資產為「互補性資產」(Complementary Assets):往往商品化的過程,需要透過技術服務與支援,才能創造與展現價值,因此於無形資產商品化的過程,更需要相對等的互補性資產的協助,亦提昇無形資產商品化之難度。

(三)無形資產鑑價的影響因素

1.知識與技術資源

技術與知識視為新的能源,將逐步取代傳統土地、資金、廠房的地位,但是究竟何種知識及技術才能視為正向價值表徵,以及那些知識本質,可作為價值判斷時之要素。以下等技術本質關鍵項目,均為AUTM及美國先進技術發展計劃1評量技術與知識價值的重要因素,如技術類別所含的知識含量、技術專屬性(Technology Monopoly)、關鍵技術(Key Technology)、基礎技術(Foundation Technology or Patent)、技術功能及廣度(範圍)(Functionality of Technology)、技術等級(Technology Rank)、先前技術(Prior Art)、技術上尚待解決的問題(Nature and extent of problems remaining to be solved)、技術實用價值(Technology Implement Capability)、專利數量(Number of Patents)、專利被引用的次數(Cites Per Patent)、專利組合質量指標(Current Impact Index, CII)、技術強度(Technology Strength, TS)、技術週期(Technology Cycle Time, TCT)、科學連結度(Science Linkage, SL)、科學強度(Science Strength, SS)等。
 

(1)技術本質(2)技術支援能力

      依據技術與知識分類,可區分為TIHO(Technoware(T), Inforware(I), Humanware(H), Orgaware(O))等四類。再針對知識不同程度之附著度,以及影響技術支援需求高低、技術交易,以及技術轉移成本或授權方所能取得技術之難易程度區別之。透過技術交易或技術轉移所取得技術之難易程度,依序分為(T→I→H→O)。因此,如何有效運用技術交易,強化內部自行的研發能力將為重點(Dodgson, 1993)。


(3)技術策略

      技術策略為整體策略中重要的一環,技術發展策略的理論有許多,如:波特的「價值鏈」與「五力分析原則」均可做為技術策略分析的方法。此類策略性手段尚包括:(1)多角化,(2)快速進入新市場,(3)透過合作學習合夥企業之獨特能力,(4)合作研發制定技術標準建立進入障礙,以及取得互補性資產。


(4)技術競爭力及創新能力

      於Lundvall「國家創新系統」理論,認為無論於企業或國家而言,如能成功「運用創新」比有效率的「分配資源」更為重要。技術競爭及創新指標如:廠商規模、技術競爭力(Competition Skill of Technology)、技術對產品效能提昇能力(Improved Performance of an existing function)、現有產品的對等性(An existing product in a new market)、競爭對手的技術發展階段(Competitor stage of skill and know-how)、技術複製難度、技術多樣性(Technology Variety)、技術或服務所創造的新功能(A product or service that performs an entirely new function)、生產製程的功能提昇(Improved manufacture of an existing function)、整合現有產品兩項以上的功能(Integration of two existing products)等。


(5)技術風險

科技進步速度造成技術不斷翻新及廢舊,新的技術產生不僅為新功能的創新,更可能是不斷創新下技術推翻及取代產生;以及於技術轉移或專利申請的過程中,均免不了技術揭露以達到技術可以複製或轉移的程度,此一揭露程度亦為風險的主要來源。再者,如品質管理能力不佳造成技術性的風險,降低承接能力及成本的增加。─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