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軟體大趨勢 支撐營運與商業模式
2018 4月 89
前往目錄
要在激烈產業競爭活下去,必須靠軟體來支撐日常營運以及創新商業模式,但並不表示有了軟體依靠就沒問題,因為依靠軟體已是大家都在做的事前準備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Marc Andreessen是HP董事,也是Netscape的co-founder。

發表於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1年8月20日

 

大趨勢: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2011年Wall Street Journal在Marc Andreessen所寫標題─「軟體正在吞噬全世界」,由當時已發生的產業現象預測未來所有的領域都將摻入軟體元素,我們可以說,要在激烈產業競爭活下去,必須靠軟體來支撐日常營運以及創新商業模式,但並不表示有了軟體依靠就沒問題,因為依靠軟體已是大家都在做的事前準備。

 

IT領域首見超過金融領域成為最大市值的產業

2016年首次IT領域超過金融領域,且早就遠超過不動產領域,IT領域中又以Amazon或Google所處的Internet services產業最大且成長最快,光是Internet Services這產業就已超過傳統的電信服務或房地產產業。IT領域中第二大產業是如同Microsoft或SAP等的IT software產業,再來依序是半導體服務與設備產業、IT服務產業、硬體與儲存設備、通訊設備⋯等,而台灣之光台積電就是在半導體產業中最重要成員之一。

 

2017年美國上市公司前5大市值的Apple、Google母公司Alphabet、Microsoft、Amazon與Facebook的共同現象,都是以科技在短時間內顛覆傳統,且都是以數位科技中的軟體元素創造了競爭優勢,我們也很高興看到在這波科技激烈競爭領域中,台灣之光台積電以2,000多億美金市值跟Intel並列IC雙雄。

 

可惜台灣因為市場小以及缺乏產業策略,導致不耗水、低耗能、低汙染但極高價值的軟體產業發展始終不好,曾任資策會執行長、神通電腦董事長的業界前輩果芸將軍就曾經在2015年7月29日的資訊基本法催生活動中,表示要是台灣能培養出一家類似像前述軟體公司一樣的公司,肯定對解決低薪問題會有很大幫助。

新顯學:加速軟體開發的工法與人工智慧技術是叡揚長期投入的領域

軟體開發工程與開發工法是關鍵基礎工程,開發工法與開放原碼對開發速度很關鍵:觀念、管理與開發平台得兼具軟體既然對營運與競爭力這麼重要,優秀的軟體人才又普遍不夠,所以加速軟體開發與品質方法的講究就很關鍵,這幾十年來各方在資訊工程各領域無不大力投入,例如軟體工程的CMMI、不同用途的程式語言,例如Python及R等、元件化設計與程式(OOD、OOP)以及microservice設計、Agile敏捷式開發模式以及持續整合平台(Continuous Integration)、AI領域的neural network與machine learning等不勝枚舉,還有更策略性與規模龐大的全球性開放原碼社群。
軟體開發如同寫文章都需要有版本管理,多人開發情況下要做好版本管理本就有困難度,特別是目前要用軟體支撐日常營運,每隔一小段時間就需要更新軟體以提供更好功能強化營運競爭力的常態,大家都可在Amazon、Google、Facebook、Microsoft雲端平台Azure上看到他們功能的更動是以星期計,這麼龐大的系統,要不出錯是很困難的,是需要高超能力的,這也讓敏捷式開發模式(Agile)與持續整合平台(CI-Continuous Integration)成為顯學。

叡揚資訊自2005年開始導入能力成熟度模型整合CMMI時,就開始利用OpenSource工具做版本管理,並逐步建構CI及探究CI工法與機制,以便做到當程式checkin時,就可以做包括資安在內的測試與監控,這不單純是技術與工具平台問題,也需要公司文化、管理機制的配套,這是一趟相當不容易的10年演進漫長旅程,但對叡揚生產力的提升與轉型非常關鍵。

至於Agile敏捷式開發是叡揚於2010年投入雲端開發時開始探究的,如今是叡揚內部開發團隊最為喜歡的工法,因為它讓開發團隊可以在一個為期6~8周內,專心開發該團隊事先設定且承諾的該階段功能,這期間基本上可不理會任何人提出的新需求,等到該階段結束推出新功能後,再一次性整理下一個6~8周階段需要開發的新功能,如此周而復始的進行著。

這些新的平台建構與工法對於叡揚的生產力的確很有影響,比較可惜的是,我們看到周遭大家普遍熱衷「談或鼓吹」一波波的新技術,卻疏於談軟體工程,這些新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是國際性大公司長年投入紮根與研發後,在已經具備深厚基礎後往上堆疊的軍備競賽,自2000年雲端後,緊接著經歷了Bigdata、IoT、Fintech、Blockchain及AI等,常常這一波還來不及看懂與紮根,新一波又來了。我們自己的感受是,這些軟體工程的基本工法與機制還是得下功夫與花時間建立,否則很容易在一波波炫科技名詞下隨著放煙火,卻無法逐步累積與紮根,我們也很樂意以我們自身投入的心得與產出跟業界與客戶交流與切磋。

 

AI狂潮與20多年前尚未實現的想法

霎那間,AI似乎拔地而起成為一切所有問題的解方,脫胎換骨的秘方。這樣的情境,有點像2000年時的.com一樣,有美好一面,也有可能是令人憂愁的泡沫,然就像2000年的泡沫後,總是有倖存者持續走出康莊路,如同現在的Amazon或Google一樣。

AI領域內有塊很難但很根本的技術,就是NLP-Nature Language Processing。20多年前,我們有個dream,就是為何英文的文書處理都有英文Spelling check與豐富的書後索引,那中文可不可以有?這開啟了叡揚斷斷續續地投入NLP領域,也因此大約在2012年左右,公司研發團隊看到neural network與machine learning技術有突破時,就重啟並加碼以解NLP的問題,這也讓我們再一次於重要的新技術走在領先群,並有機會幫勇於嘗試新技術以尋求突破的一些政府單位一起解決問題,例如:在台北市政府利用NLP技術來解決「民眾申訴」的自動分派以減少人為分文的人力,又如在智慧財產局針對全球6大專利局作「專利分類」,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給專利審查員與台灣專利申請的廠商,就我們所知,台灣智慧局這樣的做法幾乎跟日本智慧局是同時間啟動的,足見台灣在新科技的探索並不落人後,我們也很高興在投入研發之後,有機會參與了這些重要的早期計畫,這對未來我們繼續深入並將這些技術延伸加值於我們產品以及其他計畫都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