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科技的世界裡,「風口」來得又快又猛。AI、大數據、區塊鏈、Web3、低程式碼平台、元宇宙……幾乎每年都有一個「下一個顛覆世界的技術」橫空出世,引發熱議、資金湧入、企業爭相跟進。但幾年後再回頭看,才發現有些早已沉寂不再,有些則逐步成為產業基礎建設,真正改變了世界。
對於在第一線工作的 IT 專業人士而言,問題不是技術來得快,而是我們該如何判斷:哪些風口值得投入,哪些只是曇花一現的炒作?
技術本身不是問題,落地才是關鍵
任何技術誕生之初,往往伴隨許多想像與期待。例如,早期談到 AI,就是要「取代人類」,如今則轉向「協助人類更有效率地處理資訊」。大數據曾經也被視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救命藥,如今我們則更務實地談論資料治理與商業價值。
這當中的轉變提醒我們:技術的價值不是來自它本身有多炫,而是它如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若我們投入一項技術,只因為它正紅、新聞多、投資熱,而沒有思考它如何實際應用於組織的流程改善、成本優化或用戶體驗提升,那麼這樣的投入很可能只是「追風」。
如何判斷是「趨勢」還是「炒作」?
一種方法是參考 Gartner 提出的「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幾乎每項新興技術都會經歷五個階段:技術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滅谷底、啟蒙復甦期、穩定生產期。懂得辨認技術目前處於哪一階段,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冷靜的判斷。
此外,也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思考:
技術熱潮值得關注,但不必盲從
身為 IT 人,我們當然應該持續學習、追蹤趨勢,否則容易被市場淘汰。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每一波熱潮都追上去。「理解」與「實作」之間,應該有一道判斷與選擇的過濾器。
用冷靜取代盲目,用價值衡量技術
我們正處在一個技術快速演進的時代,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理性與洞察。不要因為風口太熱就盲目跟風,也不要因為炒作聲大就全盤否定。
真正有價值的技術,不會只是曇花一現,而是會在時間的考驗中,逐步成為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