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文章
【特別企劃】信用評等與資產鑑價系統化估計原理與導入效益

台灣金融法規嚴峻,銀行業業務彈性有限,放款收息成為主要收入。多數銀行 現有的人力和作業流程,難以因應來自個人或 企業所提供之種類不可勝數的擔保品,導致無 法維持信用評等和資產鑑價的品質。事實上, 建立信效度兼具的估計準則並不困難,只要利 用統計模式為分析基礎,再建立系統將其流程自動化,即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亞洲銀行業獲利風險偏高 台灣地區銀行為最

里昂證券於去年初曾對亞洲國家金融業的風險 管理提出看法,表示普遍壞帳問題嚴重。香 港、中國、印度的銀行紛紛榜上有名,但里昂證券表示最嚴重的是台灣金融業,其ROA 約0.5%,為亞洲國家獲利能力最差者。台灣 銀行業的備抵呆帳占總放款率僅0.3%,若提 升至平均水準( 約1.4%) 則獲利至少減少50% 以上。壞帳來源除企業放款外,個人的長短期 貸款也不可忽視;超過800 萬的信用卡持卡 人數,超過7,500 億的個人消貸放款,以及佔 GDP13 兆近50% 的6 兆5 千億房貸加修繕和 建築貸款,都潛藏一定程度的壞帳風險。

個人信評準則模糊,尺度不一關聯不足

信用卡、短期信貸乃至於長期房貸,各家銀行 都有一套內容接近的信用對照或自評表,形式 多如表一所示。不難發現各項準則在評估的其 實是主觀的還款能力,並非真正的個人信用, 而且涵蓋面向不足,衡量標準合理性不明。信 用卡申請時的核卡級別亦復如此,申請表各欄 位資料均有一分數換算的對照表,粗略的累加 總分後,差不多決定了卡別和額度的級距,最 後通常再由主管確認。對銀行而言,錯估個人 信用的損失,除了高估產生的欠款,還應計算 低估而未獲得的利息。

擔保品種類繁多 鑑價成本高且人力經驗不足

企業貸款的金額往往數以千萬計,必須要求擔 保品降低風險,銀行願接受的擔保品種類越 多,風險係數也隨之增加。房產、土地、名車 等常見種類,其估價結果就常有爭議,實際上 更有古董、珠寶、藝術品等稀有品項,不但價 值難以估計,甚至真偽也難以辨識。將擔保品 鑑價外包的銀行,必須支付高額的費用;自有 鑑價人員的銀行,則有專業素質不齊且人力普 遍不足的問題。在有限的預算和人力下,擔保 品的折舊與時間價值無法定期檢驗,潛藏擔保不足的風險。

建構科學分析模式,提高估計精確度

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都有同時對大量不動產 估價的行為, 前者為了課稅, 後者為了管理風險。國外早在1960 年代就已發展應用 電腦輔助大量估價(Computer Assisted Mass Assessment, CAMA), 至1990 年開始普遍應 用於輔助房貸授信時的估價,稱為電腦自動估 價模型(Automated Valuaton Models, AVMs), 基本原理為以實際交易資料為樣本,建構統計 模式後,再將流程自動化,日後即可大批量且 不定期自動重估;但這方面也一直被視為高度 專業且客製化程度高,不易被大量系統化以致 普及受限。此外,可資應用的模式不在少數, 各有優劣差異。本文另補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模式,簡介其較少為人所知的模擬功能。

評估標的千奇百怪,顧問協助不可或缺

本文雖然建議銀行推動信評與鑑價作業系統 化,但並非試圖以系統取代人力,或者否定鑑 價專業人員的價值。相反的,在建立分析模型時,專業人員對篩選變數和界定操作性定義, 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尤其當擔保品種類特殊 或稀有時,更有可能需要跨領域專家的顧問協助,才能使模型有良好解釋力,也有利於延長模型的壽命和維護效率。

系統處理事半功倍,信評鑑價一勞永逸

徵審作業的品質是銀行獲利的關鍵因素,但不 表示理應投入極高的成本和工時反覆執行。導 入信評和鑑價系統,可有效降低人工作業的誤 差和溝通成本、委外鑑價成本,縮短大批擔保 品鑑價時間,自動監控預警擔保適足率,提供 跨部門風險管理決策支援。系統資料庫進一步 升級至可存放影音、圖像等非結構資料時,還 能匯整客戶社群活動資訊,整合巨量資料分析 技術,協助銀行精準推薦不同評等客戶金融商品,實施更完善的客戶關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