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從博幼畢業的孩子有90%達到脫貧目標,25 歲以上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33,913元,遠高於課輔家庭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費7,642 元

03 9

博幼基金會 20 歲了,最近我們收到兩個令人高興的消息,一個是博幼宜蘭中心第一屆畢業生楊念平以第11 名成績考取「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二是沙鹿中心畢業生賴名浩,他目前是明道大學時尚造型學系四年級學生,他參加台北時裝週2021 時裝設計新人獎,獲得「最佳商業潛力獎」。

看著博幼扶助的孩子逐漸開花結果,在自己的生命道路中展現自信笑容,這是我們所期盼的樣子,他們不能選擇出身,但只要給予平等的機會,他們將有信心選擇自己的未來,脫離貧窮的循環。

聯合國在2015 年制定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呼籲各國攜手扭轉貧窮、飢餓等危機,正與博幼20 年來的努力不謀而合。隨著博幼畢業生增多,我們看到長期的耕耘正在發酵。曾接受幫助的孩子,如今已是科技業工程師、醫護體系護理師、警察、設計師、老師,除了實質收入改善,他們多半提及,博幼改變了他們的視野,他們的生命就此大為不同。

從博幼畢業的孩子有90% 達到脫貧目標

博幼基金會一年提供全台灣資源不利孩子教育服務近36 萬人次,根據最新調查,從博幼畢業的孩子有90% 達到脫貧目標( 全職工作一年以上且薪資高於法定基本工資),25 歲以上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33,913 元,遠高於課輔家庭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費7,642 元,這些曾經資源不足的孩子,現在已能靠自身能力改善原生家庭的經濟困境。

新冠疫情不只影響全球經濟,更對資源不利的家庭與孩子衝擊巨大。去年三級警戒來襲,實體課程都無法進行,停課期間讓我們覺察到數位化的重要性。線上學習非一蹴可及,偏鄉資源不利兒童家裡很難有資訊設備、網路設備( 即便偏遠地區有政府設立的愛部落i-Tribe 免費戶外無線網路,仍無法讓多人同時進行線上課程) 讓他們能夠上線上課程,為了能確保資源不足孩子停課不停學,不僅僅是提供如筆電、平板、網路等軟硬體設備,傳統的課本、習題練習本、測驗試卷、評量等各項學習教材,如何數位化、線上化,上課老師是否具備足夠的數位教學能力等( 如批改如何線上化),更是面對疫情影響之下,學生接軌線上學習極為迫切的議題。

03 10
叡揚資訊與博幼長期公益合作,支持教育脫貧計畫,讓台灣資源不足孩子的未來更有希望。

資訊化是NPO 組織重要基石

事實上,博幼對於資訊化的需求也是其來有自,由於博幼主要服務據點都在偏鄉,要即時蒐集、彙整、累積各地區回傳的數據資料是一個大工程,資訊化是最能解決這難題的方式。因此,博幼一開始設立時便建立會計系統,當據點越來越多,要記錄的各項資料也越來越多,於是我們開始導入課輔系統,礙於當時的財力,只能購置僅區域網路存取的系統。

後來透過李家同校長的關係,連結到一家系統公司,該系統是一個Internet-based distribution system 並且所有功能all in one 的模式,從email、網路硬碟、行事曆、電子簽核、請假系統等應有盡有,這樣的系統,使散布在各偏鄉的工作人員,能透過資訊系統統一管理。

除了上述的功能之外,另有導入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包含財務管理模組與人事薪資考勤模組)、課輔系統與捐款系統,讓資料能夠在各地即時輸入,博幼總會就能即時看到資料。這樣的資訊架構,必須確保兩件事,一是工作人員的基本資訊知識要夠,二是各偏鄉據點的網路品質一定要穩定,才能夠讓系統運作順利。因此,博幼新進員工的考核項目,其中一項就是要會使用系統。各地的網路,博幼資訊組也都將設備資訊傳回總會,除了知道各地網路狀況之外,也替各地的資訊安全把關。

03 11
宜蘭中心的小二男學生,在課輔期間,會先到辦公室,熟練的拿書來看,安靜等課程開始。疫情期間,因家長不在家,
自己看防疫學習包上的連絡電話,用家裡電話打給老師說:「我不會英文第二課」,是一位懂事又可愛的課輔學生。

開始嘗試程式教育課程

世界變化的飛快,程式教育目前是當紅的教育議題,博幼開始嘗試融合相關課程,先引導學生看的懂程式,能夠跑出結果與修改小部分程式,後續有興趣的學生,博幼進一步個別媒合資源來指導這些學生如何撰寫程式。

除此之外,工作人員與課輔老師也參與程式教育的培訓課程,讓有興趣的同仁可以學習相關知識,學習完成後成為種子教師,日後由這些種子教師來指導各課輔中心的小孩,博幼也會給比較高的課程鐘點費當誘因,來吸引這些老師學習程式課程。

「脫貧」一直是博幼服務的宗旨,而「教育」則是讓改變發生的方法,讓孩子真正脫貧是博幼這些年來以實際行動落實「讓知識帶希望回家」的目標。

面對疫情之下多變的未來,透過資訊化的提升,博幼將帶領孩子以更開放心胸,保持彈性態度與多元應變的方式迎向挑戰,集結社會更多善的力量,引領孩子擁有並運用數位的力量,脫離貧窮找到希望。

0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