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參加了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舉辦的「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暨AI落地指引發布會」。這場發佈會揭示了台灣企業在AI轉型上的現況,激發了我許多關於AI導入策略的思考。
AI轉型,台灣企業走到哪了?
AIF自2022年起,每年都會進行《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就像是為台灣企業的AI發展做一次年度體檢 。這次的調查將企業分成四個階段:「Unknowing AI」、「Conscious AI」、「Ready AI」和「Scaling AI」,我覺得這個分類蠻有趣的,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不同企業對於AI的理解和應用程度差異很大。
研討會上,AIF也針對各階段的企業提出了建議,不過可能是因為基金會的性質,這些建議偏向大方向的觀念引導,如人才培訓等等 。
AI導入,企業的痛點是什麼?
會中,AIF歸納了企業在導入AI時常遇到的幾個「痛點」,我覺得這些觀察蠻值得我們深思的 。
ChatGPT不等於AI
針對企業常有的迷思,AIF顧問特別強調,買了ChatGPT不代表就導入了AI 。他還介紹了Prompt engineering的重要性,以及GenAI在不同層級的應用方式。
我覺得這個觀點很重要,提醒我們AI的應用要更深入、更策略性。
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蔡宗翰博士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用「清末洋槍隊的困境」來比喻台灣AI發展的挑戰 。
清末中國面臨西方列強的壓力,為了增強軍事實力,開始引進西式火槍火炮,組建所謂的「洋槍隊」。然而,這些先進武器的引入並未能如預期般提升清軍的作戰能力。這段歷史與當今組織引進AI技術的困境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清軍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西式武器,卻仍沿用傳統的操練方式和戰術思想。將士們手持新式火器,卻依循古老的戰陣佈局和作戰理念。結果便是:昂貴的新武器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威力,在實戰中難以形成有效戰力。淮軍等新式軍隊內部也常因為新舊思想的衝突而產生內部紛爭,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
這與現代組織引進AI技術和人才的情況極為相似。許多企業投入巨資購買最新的AI系統和招募頂尖人才,卻未能相應調整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和企業文化。AI專家往往缺乏對各部門專業領域(domain)的理解,難以與不同部門有效協作;而傳統部門也缺乏對AI技術特性的認知,無法提出合理的應用需求。
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技術創新必須與組織變革同步。無論是清末的洋槍隊還是現代的AI轉型,僅擁有先進工具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需要全方位的策略調整,包括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創新、以及全員認知提升。只有當技術與組織文化、業務流程、人員技能同步升級,新技術才能發揮其真正的革命性力量。
AI導入的眉角
蔡博士也點出了企業在導入AI時容易忽略的重點:
AI的未來:邊緣AI與設備端AI
美國高通公司副總裁劉思泰則分享了邊緣AI和設備端AI的發展趨勢 。他認為,AI正從雲端走向設備端,這將帶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隱私和更即時的反應。
心得
參加完這次研討會,我最大的感觸是,AI不只是一項技術,更是一場企業的全面轉型。台灣企業要成功導入AI,需要克服許多挑戰,但同時也充滿了機會。我很期待看到台灣企業在AI浪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