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GSS 技術部落格
在這個園地裡我們將從技術、專案管理、客戶對談面和大家分享我們多年的經驗,希望大家不管是喜歡或是有意見,都可以回饋給我們,讓我們有機會和大家對話並一起成長!
若有任何問題請來信:gss_crm@gss.com.tw
13 分鐘閱讀時間 (2597 個字)

心靈成長-"拖延心理學"摘要分享 #前篇

unsplash-other001

前言

  • 拖延,不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而是內心的恐懼在搗蛋

第一部:認識拖延

  • 先認清是延後,還是拖延

    • 分清現在是忙不過來才「稍後處理」還是「拖延」
  • 拖延造成的苦果

    • 內在煎熬與外在後果

      • 拖延會讓內在感到懊怒、後悔,甚至產生強烈的自責和絕望,有時還會讓旁人眼中可能看不出來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拖延者只是表面上看來一切無恙,內在卻備受煎熬

      • 且有時一直拖延也會成為壓垮外在環境的最後一根稻草

        • Ex:
          • 工作因拖延拖到說了謊,而因欺騙主管遭到解雇
  • 解析拖延的流程

    • 首先我們將開始拖延到結束時的經歷想法、感受和行為,統整總結為「拖延週期」

    • 每個人對於「拖延週期」都有不同的體驗,可能是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也有可能一切發生的太快,在幾小時內就結束了

    • 「拖延週期」的各階段介紹

      • 階段一:「這次我會早點開始」

        • 從信心滿滿開始感到擔憂
      • 階段二:「我得盡快開始」

        • 這次想好好完成的想法快要破滅了,逐漸焦慮起來,但離最後期限還有好一段時間,仍然對著順利完成抱著一些希望
      • 階段三:「開始想要是不開始,會怎樣」

        • 可能會開始意識到
          • 「我該早點做的」

          • 「我什麼都做了,除了這件事······」

          • 「我無法享受任何事情」

            • 有時就算做馬上能令人愉悅的活動來分散注意力,但事情還沒做完的陰影卻還是揮之不去,你感受到的歡樂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內疚、擔憂或反感
          • 「希望沒人發現」

            • 因為拖延開始感到慚愧,不希望有人知道你的窘境,所以變得開始躲藏、說謊,來掩飾拖延
      • 階段四:「還有時間」

        • 雖然感到內疚和慚愧了,但還是抱著一絲希望,等待可能的奇蹟出現
      • 階段五:「我有問題」

        • 想著別人都能辦到,開始責怪自己「是我的問題…我有問題」,可能開始覺得自己缺少了「自律、勇氣、智慧或運氣」
      • 階段六:「最後抉擇,到底要不要做」

        • 決定究竟要堅持到底把它做完,還是乾脆棄械投降

          • 選擇一:不做

            • 我忍不了了,再也承擔不起壓力了,所以直接放棄
            • 何苦來哉,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創造當初想像的結果,所以乾脆放棄
          • 選擇二:做

            • 這時可能重點不再是你能把事情做的多好,而是你究竟能不能把它完成了
      • 階段七:「我再也不拖延了」

        • 下定決心發誓「下次一定要早點開始」,但多數人還是會重蹈覆測重新回到階段一
  • 知道拖延的週期之後,那我們來看看拖延的根源

    • 首先先開始回憶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拖延現象的

      • 你可能是從因為開始認知標籤後,而覺得努力與成功距離太遙遠了
      • 或也有可能是想因為想反抗而反抗
      • 或也可能是因為開始害怕成功或失敗
    • 會發現拖延除了是一種「自我保護計策」外,也是源自於你對生活的信念,所以讓我們在下一章開始介紹你是偏向哪種拖延類型吧

第二部:你偏向哪種拖延類型呢?

  1. 害怕失敗型

    • 恐懼失敗,所以用拖延來保持完美

      • 對「失敗」的定義太過廣義,認為做了不僅會覺得自己做的那件事失敗,還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 用公式表述就是:

        •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 相當於在說「我表現好,表示我能力強,所以我喜歡我自己;我表現不好,表示我沒能力,所以我覺得自己很糟」
      • 所以為了要維持成功,拖延者就透過「拖延」打斷了「能力」與「表現」之間的等號了

    •        拖

      自我價值=能力 ≠ 表現

             延

  2. 這種類型其實也有可能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 心理學家認為完美主義分兩種,一種是「適應型」,一種是「適應不良型」

      • 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很高,這種如願以償的完美主義,感覺像他個人的人格特質的一部份,也是自尊的基礎

      • 而適應不良型的自我要求也很高,但是對自己感到失望

        • 你要求的標準和你對個人表現的看法有落差,所以容易批評自我,情緒消沉,自尊低落

        • 這時就會衍生出問題,你設定的目標是為了要讓你進步,還是讓你更加沮喪失落?

          • 這問題其實不再於你的標準有多高,才導致成為適應不良型的完美主義者,而是覺得自己的表現落後標準有多大,那些標準又有多麼不切實際和強人所難,以及你對於自己無法達到目標的批評有多嚴苛
      • 當完美主義者變成一種問題時,就可能會出現拖延現象

  3. 也有可能是覺得平庸惹人嫌

    • 對於有些拖延者而言,平庸令人難以忍受,所以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非常出色,但由於人生在世,犯錯與缺陷在所難免,受不了的人就會藉由「拖延」來尋求慰藉了
  4. 或是有下列幾個想法

    • 覺得若是我優秀就不用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

      • 這會導致自己還得非常努力才能解開問題,而對這樣的自己感到相當失望,所以就乾脆拖著不做
    • 凡事都要自己來

      • 既然無法獨自完成一切,就乾脆 先拖延再說
    • 總有個正確的方法

      • 堅信有個絕對正確的解決方案,而尚未找到前不願意採取任何行動,抱著與其冒著可能選擇錯誤的風險,不如什麼都不做
    • 要就全作,不然就不要做

      • 這種「非全有即全無的」的態度,會因為很多原因而變得沮喪

        • 例如:
          • 每當沒完成最初設定的"每件事"時
          • 沒「確切」照著計劃做事時
          • 你覺得做的不錯,但不夠「完美」
          • 你覺得做完後自己得到的肯定「不夠」
      • 這種情況如果只對完美感到滿意,那就注定會感到失望

  5. 小結:

    • 我們應該擁抱「成長心態」而非「固定心態」

      • 固定心態:

        • 固定心態的人會認為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永久固定不變,而唯有成功才能證明我的能力
          • 這種心態無法容許任何錯誤,因為錯誤便會是失敗的證據,進而對失敗產生恐懼,導致拖延
      • 成長心態:

        • 成長心態的人會認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努力栽培就可以愈來愈聰明,表現也會愈來愈出色

        • 是能正向打破上述提到的「自我價值觀等式」的心態

    • 透過成長心態看待不完美,把失敗當成改進自己、學習新知的動力,而非致命的打擊

  6. 害怕成功型

    •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成功」下定義,這樣內心才能有心滿一足的感覺

    • 所以你害怕成功嗎?

      • 害怕的話可能是因為自己定義的成功與「文化、環境」不相符還可能會被貼上奇特的標籤,所以選擇用「推延」來抵抗壓力,逃避成功

      • 也有可能是因為底下的幾種情況

        • 認為成功需要付出太多,令人卻步

          • 若要成功就要投入許多時間和心力,認為自己達不到那樣的要求,所以還不如透過「拖延」來離成功遠一點比較安全
        • 患有承諾恐懼症

          • 認為「承諾或成功就像電扶梯,一旦踏上去,不搭到頂是無法退離的」,擔心自己卡在電梯上無法脫身,所以遲遲不敢動作
        • 認為「成功很危險,總是有人受傷」

          • 當心成功後會應此有人被「批評」或被指為「自私」或「自己為是」所以逃避成功
        • 或認為自己本身「不配成功」

          • 最常見的是因為「倖存者內疚感」

            • 因為只有自己倖存下來,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所以要用拖延來懲罰自己,自己不配成功
    • 小結:

      • 成功不是一蹶可幾的,當你開始解決導致你拖延的焦慮不安時,你便會朝目標邁進。

      • 當你發現你可以和成功共處時,和發現成功不會為你帶來預想的災難時,你就能更順利地向前邁進了

:rocket: 備註

心靈成長-"拖延心理學"摘要分享 #中篇
如何使用 test host 對.net core web api 進行整合測試

相關文章

 

評論

尚無評論
已經注冊了? 這裡登入
Guest
2025/04/27, 週日

Captcha 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