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認清是延後,還是拖延
拖延造成的苦果
內在煎熬與外在後果
拖延會讓內在感到懊怒、後悔,甚至產生強烈的自責和絕望,有時還會讓旁人眼中可能看不出來有什麼問題,但事實上拖延者只是表面上看來一切無恙,內在卻備受煎熬
且有時一直拖延也會成為壓垮外在環境的最後一根稻草
解析拖延的流程
首先我們將開始拖延到結束時的經歷想法、感受和行為,統整總結為「拖延週期」
每個人對於「拖延週期」都有不同的體驗,可能是幾週、幾個月、甚至幾年,但也有可能一切發生的太快,在幾小時內就結束了
「拖延週期」的各階段介紹
階段一:「這次我會早點開始」
階段二:「我得盡快開始」
階段三:「開始想要是不開始,會怎樣」
「我該早點做的」
「我什麼都做了,除了這件事······」
「我無法享受任何事情」
「希望沒人發現」
階段四:「還有時間」
階段五:「我有問題」
階段六:「最後抉擇,到底要不要做」
決定究竟要堅持到底把它做完,還是乾脆棄械投降
選擇一:不做
選擇二:做
階段七:「我再也不拖延了」
知道拖延的週期之後,那我們來看看拖延的根源
首先先開始回憶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拖延現象的
會發現拖延除了是一種「自我保護計策」外,也是源自於你對生活的信念,所以讓我們在下一章開始介紹你是偏向哪種拖延類型吧
恐懼失敗,所以用拖延來保持完美
對「失敗」的定義太過廣義,認為做了不僅會覺得自己做的那件事失敗,還會覺得自己很失敗
用公式表述就是:
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所以為了要維持成功,拖延者就透過「拖延」打斷了「能力」與「表現」之間的等號了
拖
自我價值=能力 ≠ 表現
延
這種類型其實也有可能是「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心理學家認為完美主義分兩種,一種是「適應型」,一種是「適應不良型」
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很高,這種如願以償的完美主義,感覺像他個人的人格特質的一部份,也是自尊的基礎
而適應不良型的自我要求也很高,但是對自己感到失望
你要求的標準和你對個人表現的看法有落差,所以容易批評自我,情緒消沉,自尊低落
這時就會衍生出問題,你設定的目標是為了要讓你進步,還是讓你更加沮喪失落?
當完美主義者變成一種問題時,就可能會出現拖延現象
也有可能是覺得平庸惹人嫌
或是有下列幾個想法
覺得若是我優秀就不用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
凡事都要自己來
總有個正確的方法
要就全作,不然就不要做
這種「非全有即全無的」的態度,會因為很多原因而變得沮喪
這種情況如果只對完美感到滿意,那就注定會感到失望
小結:
我們應該擁抱「成長心態」而非「固定心態」
固定心態:
成長心態:
成長心態的人會認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努力栽培就可以愈來愈聰明,表現也會愈來愈出色
是能正向打破上述提到的「自我價值觀等式」的心態
透過成長心態看待不完美,把失敗當成改進自己、學習新知的動力,而非致命的打擊
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成功」下定義,這樣內心才能有心滿一足的感覺
所以你害怕成功嗎?
害怕的話可能是因為自己定義的成功與「文化、環境」不相符還可能會被貼上奇特的標籤,所以選擇用「推延」來抵抗壓力,逃避成功
也有可能是因為底下的幾種情況
認為成功需要付出太多,令人卻步
患有承諾恐懼症
認為「成功很危險,總是有人受傷」
或認為自己本身「不配成功」
最常見的是因為「倖存者內疚感」
小結:
成功不是一蹶可幾的,當你開始解決導致你拖延的焦慮不安時,你便會朝目標邁進。
當你發現你可以和成功共處時,和發現成功不會為你帶來預想的災難時,你就能更順利地向前邁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