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知識管理 凝聚醫院新能量

2012-09-10 13:48

媒體刊登:DIGITIMES刊登日期:2012/09/5

http://www.digitimes.com.tw/tw/cloud/shwnws.asp?cnlid=16&cat=10&cat1=10&id=0000301095_2W2LJG5HLAMQN84O9CEKJ

從手工撰寫、打字、文件管理到目前已被多數醫院採用知識管理系統,最終是回歸減少過程中的差異化,控管醫療品質。而KM之所以成為近幾年標準化作業顯學,乃因藉由e化管理之便利,如:全文檢索、版本更新、標籤設計及討論互動,把學習、品管、傳承等的努力、持續精進的討論互動和軌跡存參等做完整的保存,讓工作與傳承自然結合,也讓無紙的評鑑活動得以落實。

因此,中、大型醫院就透過類似KM這樣的工具,將醫療過程中成功及失敗的經驗都完整保存下來,快速討論分享並傳承,如此不斷反覆演化後,使醫療技術、服務、品質更為精實。

放大 藉由PDCA的推動,可以讓知識管理架構更完善。 過去,只要面臨醫院各類評鑑、認證、訪查,需要將經年累月的紙本資料全數搬到大會議室中,事前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彙整更新歷年資料並整理分類,就是為了因應評鑑時的抽查與備詢,這是一項長達整年的全院性活動,對於人才嚴重不足的醫界更是一項大考驗。

現在,多數中、大型醫院已經藉由web化的知識管理系統,把所有資料分門別類地建置在知識文件庫中,只要透過簡單的關鍵字或分類搜尋,在系統中馬上就可以找到需要的資料,取代傳統的人工紙本及大量影印作業,為組織留下方便使用之資產,提升行政效率,也兼顧環境保護。

同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技術、新儀器不斷推陳出新,有效運用KM收集、彙整、訂閱及社群功能,協助醫護人員即時獲得這些新知識資訊。藉由社群討論做心得回應,不但節省開會時間,更可凝聚團隊協同合作力。

就醫院整體而言,以往各部門都用自己的方式管理資料,造成各部門文件難以維持一致化,重覆存儲、重覆影印也是問題。院內人員的異動或業務交接,常會發生知識資產的流失。藉由KM的收集、傳播、統整、創新,不單將知識有效的管理與傳承,同時可擴及醫療評鑑及臨床教學研究的運用與創新。

KM也建有權限管理、浮水印管理機制、行動裝置功能,提供組織成員更細緻的安全控管與運用模式,協助解決醫院最關切的資安;使用者可透過手機、平板電腦瀏覽使用;又有多面向搜尋結果分群統計功能,針對時間、作者、類別等將查詢結果再做細分群,讓資料更易使用。

舉例來說,就護理品質方面,包含了品質監測與護理創新,護理師會以專業及經驗思研(如:癌症病患照護、預防病人跌倒等等),如何從流程面讓照護更順暢、從防預面讓病人更安全、從醫療面讓病人更快痊癒,透過記錄實際執行情形,進而與同仁分享成果。營養部則聚焦於病人供膳的品質提升,如病人膳食意見的調查、口感色香味的測試、意見的分析整理發現其需求進而研創改善。

醫療部門則從提升化療藥物用藥安全、重要提示、標準作業等彙存知識庫,讓新進者藉此整理過的組套,獲得基本且一致性的自學訓練,改善傳統教學方式,能夠迅速有效的投入服務。若把醫療經驗及醫學研究成果登載於知識庫,透過KM系統傳達給院內同仁,讓內隱知識轉換為外顯知識,達到分享之目的並可進一步做激盪創新。 針對緊急災害應變作業規劃,透過知識管理系統,可完整分析全院各項應變環節與知識產出,並找出各緊急應變業務較內隱之經驗與知識缺口,將散落之片段經驗進行整理,進而強化全院各單位之緊急應變能力。

總結而論,知識管理對於醫療體系至少可以顯著提升三大面項:

一、提升工作績效:無須另費人力去比對每個ISO/JCI/醫院評鑑…等管理文件的版本是否正確,是否足以因應各項評鑑,是否有部門間落差必需進行修改,因此可提升相關同仁的工作績效。

二、降低紙本浪費:任何一項評鑑都有數百條的條文要遵守,每一條文所對應的管理文件甚至會多過10種,若每次都列印出紙本,勢將耗費許多人力和資源,如今改以知識管理平台存放,以醫院評鑑模組審閱檢核,可以大幅減少成本,也為環境保護盡份心力。

三、經驗傳承。

由於醫院各部門都有很嚴謹的標準作業流程(SOP),當院內同仁欲處理某項跨部門的業務工作時(如器官捐贈等),系統上羅列的ISO文件及標準作業流程,能導引同仁作業落實品質掌控。

建立各單位的知識管理系統,留住相關的資訊,例如:記錄跟患者互動情形、問診要項、病患常有的疑慮等等。遇有人員異動,據以交接可以更順利,新手也有前人寶貴的經驗作為自學素材,確保醫療服務之品質。 (本文由叡揚資訊執行長特助唐大鈿提供,吳冠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