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S 資安電子報0017期【在混沌中找尋出口 】

Barbara Morris, Software Security Advisory

依據市場專家指出,應用程式資安市場正逐漸成熟。不只資安預算逐年增加,像是IBM、Oracle與RSA等重量級公司相繼投入市場,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這類政府機構也提出了相關指引,確認了資安市場的重要性。許多資安從業者發現,要將注意每日例行的防駭治療資訊,轉移為涓滴成塔的預防手段,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線上安全評估服務可協助我們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應用程式安全是首要課題

Forrester機構最近訪談180家美國與英國公司,顯示62%的公司去年曾發生軟體資安事件,只有34%的公司回應他們的軟體開發考慮到資訊安全。
當企業開始進行應用軟體更新時(patching),Tenable Network Security公司的首席科學家Marcus Ranum曾大聲疾呼:「我早就告訴過你這些問題了!」。他說道:「我們花了15年才知道只更新軟體是沒有用的。」

例如,銀行業、軍方、金融服務業這類高資安需求行業,資安推動的腳步相當的慢。許多擔任資安管理人早期需為資安經費搞的焦頭爛額,而這是業界公認最頭痛的「資安問題」。

經費增加了

Forrester的研究顯示,2009年組織可動用的資安經費增加。麻省的劍橋地區1000家公司的企業資安預算顯示:2008-2009年間的IT部門資安預算,從2007年的7.2%,到2008年的11.7%,到2009年上升至12.6%。

一項由Robert Half Technology針對超過1400位資訊長的調查顯示,43%受訪者回覆資安為公司願意進行投資的首要項目。金融服務業與運輸業也有相同的回應,分別是59%與58%。

潮流的改變

數個引領業界重新思考資安重要性的重點:

  • 不只反應要夠快,也要有前瞻性。Ranum認為資安業界對攻擊事件太關注,而沒有前瞻性作為,尤其是威脅複雜的面向。資安部門應該與軟體開發部門合作,將資安放入系統設計內。
  • 仰賴錯誤推理邏輯(faulty logic)。「我們都太強調以滲透測試為基礎,分析攻擊技巧,而非定義『何者已授權』或以『原則進行授權分類』」,Ranum說道。
  • 仰賴外包。Ranum發現滲透測試工程師沒有軟體背景,徒勞無功。「我們模擬駭客入侵,但是工具無法告訴我們軟體設計的好不好,他們能作的就只有入侵而已」。這種測試方式只仰賴外包協助滲透入侵,Ranum認為IT專家與管理者應該把自己的資安功課做好,別只仰賴外包廠商的技術。

弱點風險(vulnerabilities)並非僅是威脅(threats)

Ranum並非是唯一認為業界應該要找另一種解決方法的人。Fortify產品策略主管Jon Gettinger也認為,應用程式安全作為無法完全阻擋外來的威脅,但可以從軟體自己防堵這些漏洞。

他說道:「具有前瞻眼光的資安人員,瞭解他們無法抵禦所有來自外界無所不在的威脅(由外而內),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軟體防堵這些弱點(由內而外)。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弱點,而非威脅,因為駭客可以有好幾百種攻擊單一弱點的方法,而且手法日新月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使用簡單又有效率的方法指出軟體弱點,讓公司可以進行弱點風險分類,修復弱點,並提早進行預防措施。依據這些專家的經驗,公司可依自己的環境,並搭配以下三項建議:

  • 依據公司業務與專案目的需求。應用程式安全應該由專案目的與業務需求而來。企業應確保應用程式安全符合當初起案的目的。Ranum認為,「新一代的駭客將會把焦點放在業務流程。駭客可以操縱網站運作。例如網銀系統的認證流程,傳統駭客會嘗試入侵登入5萬次,但是新一代駭客會試著攻擊業務邏輯(business logic)流程。」
  • 依據產品設計建構資安。另一種仰賴外包業者建構系統安全的方法是依據設計(design)。Gettinger說道,「大部分的公司資安團隊可提供基本的教育訓練,而現在已浮現出測試與評量的需求。這表示弱點可在開發過程前期及早被找出,修補的成本更為降低。」
  • 彰顯產品價值。Ranum發現與顧客溝通任何產品時,問題或漏洞以嗶聲或紅色顯眼標示是非常需要的。「當滲透測試人員掃瞄完,報告只會顯示我的應用程式的弱點,」他說,「現今資安評估服務不僅僅只是測試,還要給分數—提供弱點深層未發現的上下文關連,像是弱點嚴重性的細節、弱點可被利用程度,還有如何修正弱點的建議事項。」

更經濟的軟體安全

現在,能在軟體開發階段就能用更經濟的方式測試軟體。線上(On-demand)掃瞄可提供無法購買工具的公司資安服務。這代表公司掃瞄頻率可以更為頻繁,而資安團隊可以更瞭解應用程式的弱點。

Ranum認為工具的安全分析資訊足以提供你掌握駭客的手法。他補充,「在測試過程中,我們提供寶貴的資安資訊。與其棄之不用,不如以這些資料建構更好的應用程式,預防漏洞更勝於事後防堵。」

伴隨著資安市場逐漸成熟,這些「由內而外」的資安手段正逐漸證明是有效且有用,可消弭風險的方法。但是資安從業人員利用線上安全評估服務將依賴兩大因素:公司的規模與能力,還有資安未來預防攻擊手段的成熟速度。

Barbara Morris 為自由專欄作家,現居住於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