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6月 75
前往目錄

台灣金融業的發展,從早期受到政府的保護與限制,直到1990年開放新銀行申請,金融業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腳步愈來愈大,在200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業者藉由大型化的基礎,強化經營綜效,厚植市場競爭實力;走過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金融業積極對外佈局兩岸金融業務往來及國際化,2014年針對銀行佈局亞洲,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也提出透過整併擴大規模,才能打「亞洲盃」。

近來,金融業界熱門議題包括各金控併購保險公司、兩岸與海外分子行的佈局、法規遵循等,金融機構除了透過整併與海外佈局來強化硬實力外,為了因應未來可能的大量業務需求與國際規範,亟需結合創新與科技應用,精進IT架構與業務流程,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

叡揚資訊投入在金融產業信用風險相關解決方案多年,除了精進放貸徵審帳務系統平台架構的開發,持續推出各項創新服務應用;同時也關注法令的規範,配合顧問業者發展相關系統。筆者觀察目前金融機構在信用風險相關資訊系統發展有以下二大趨勢。

趨勢1 多元進件管道與自動徵審的推動

指標性的銀行持續發展創新服務,針對廣大微型客群提供更便利簡易的借放款服務,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機制,發展多元進件管道與自動化進件審核系統,強化服務效率與品質。除了傳統臨櫃申請的業務外,資訊網路普及化下,也開啟了各類型服務管道,包括郵遞、傳真、網路、行動化支援等,在這些類型的服務架構下,接收文件掃描、傳真、電子文件檔、行動數位手寫等,整合條(Barcode)、字元辨識(ICR、OCR、OMR)及影像掃描(Image Scanning)等技術,增加進件管道的彈性與多樣性。

另外由於借貸產品多元種類發展,為解決複雜業務處理效能及提升人工作業效率,在進件與徵審系統平台上利用邏輯規則的制定,篩選合宜客群進行自動派件,無紙化徵審業務指日可期。

 

趨勢2 BASEL III 與 IFRS 9 的資訊系統改造

我國在全球經濟金融往來的國際關係架構下,向來遵循國際規範,2013年起因應BASEL III分階段逐步實施的資本適足率、壓力測試和市場流動性風險,2015年起適用IFRS 9公報減損計算及利息收入認列,除了對金融機構的會計、風險、資產分配、內控等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外,金融機構也面臨資訊科技的難題。

大部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及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多過時或效能不足,無法因應多種的流動性風險,造成在作量化或質化壓力測試結果的結構性阻礙;而在預期損失模型的建置上,過去經驗、當期事件、現況及金融交易等,也考驗著資料的可靠性。

放眼未來,在相關的金融市場如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相繼開放,各銀行有更多機會操作多樣化避險工具,如此將提升資產負債管理系統之重要性及發揮空間。所以部分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投入經費進行相關系統與資料庫的再造工程,以及顧問諮詢服務,當然成功的資產負債管理系統需要高階主管支持及建置過程中使用者高度參與,方能創造需求導向及實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