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e化應用
台灣自來水公司攜手叡揚資訊 深化知識管理能量
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 - 董事長 胡南澤
前往目錄
為持續不斷的優化台水在降低漏水率、淨水場現代化、推動備援管線工程、提高供水普及率與服務品質等面向的能力,需要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大量累積與傳承專業知識,事實上, 這也是我們會攜手叡揚資訊展開系列課程的原因,期望能藉此深化員工對知識管理的了解,並透過建置知識管理系統加速知識積累與傳承 的速度。

每一個便捷服務的背後,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例如,隨處可見、方便取用的水資源, 便是集結近 5,700 人的力 量,才有的高品質服務。不過,在環境氣候的改變、既有設備趨於老舊,以及許多員工臨界退休等因素的交叉影響下,台灣自來水公司面 臨巨大營運挑戰,他們,該怎麼化危機為轉機、再創巔峰? 在台灣自來水公司(台水)的辛勤努力下, 全台供水普及率已從 1974 年的 41.03% 提 升到 2019 年的 93.34%,不過,伴隨而生的漏水問題,其解決難度也愈來愈高,因此, 如何有效降低漏水率,同時,回應全球環境氣候變遷、不易開發新水源、水汙染事件頻傳,民生與工業用水跟農業用水的水權分配不均、民眾對飲用水品質要求提升、水價無法反映成本導致營運虧損等問題,成為台水刻不容緩的議題。

五大重點 力求卓越

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胡南澤

在台水服務 38 年,一路從基層工程師升任總經理,並於今(2020)年 3 月接任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一職的胡南澤表示:「以前, 我們的目標是快速推廣自來水建設,現在,則是以提供符合環保法規的高品質用水為核心任務。」也因如此,將聚焦在五個方向:持續降低自來水漏水率、淨水場現代化、建置備援管線、提高供水普及率,以及提升全方位服務品質,以最接地氣的手法解決營運挑戰,提供民眾更高品質的自來水服務,為迎接未知挑戰做好最佳準備。

胡南澤以漏水率為例解釋,為了提升供水普及率,早期大量採用塑膠管跟預力混凝土管延伸送配水管線,隨著管線從 1975 年底的 8,079 公里擴增到 2019 年底的 63,484 公里,相應而生的水管接頭數也往上激增,無形中提升了漏水機率,此外,隨著自來水管設備逐漸老化,以及頻繁地震導致管線受損或接頭鬆脫,漏水率越來越高,為解決這個問題,台水推動 10 年降漏計畫,一方面透過相關儀等先進設備提升檢漏精準度,將老舊管線更換成 DIP(延性石墨鑄鐵管)水管等,一方面透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優化漏水事件的偵測能力,預 估在今(2020)年底就能將漏水率降低到原定 2022 年設定的目標 14.25%。

「為持續不斷的優化台水在降低漏水率、淨水場現代化、推動備援管線工程、提高供水普及率與服務品質等面向的能力,需要透過系統化的方式大量累積與傳承專業知識,事實上, 這也是我們會攜手叡揚資訊展開系列課程的原因,期望能藉此深化員工對知識管理的了解,並透過建置知識管理系統加速知識積累與傳承的速度。」關於知識管理,胡南澤抱持極大的期待,期望能藉此打造上下一心,齊步向前的組織文化,以提供更高品質的自來水服務。

「以前,我們的目標是快速推廣自來水建設,現在,則是以提供符合環保法 規的高品質用水為核心任務。」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胡南澤表示。台水攜手叡揚資訊展開系列課程,期望能藉此深化員工對知識管理的了解, 並透過建置知識管理系統加速知識積累與傳承的速度。

凝聚共識 重塑未來

根據台水統計,未來 10 年,屆齡退休的員工人數將近三成,退休主管的佔比更高達一半, 因此,迫切需要一個知識管理機制與平台加速技術傳承腳步,為創造全公司的共鳴、激發員工的自主性,從而將知識管理融入組織 DNA。

去(2019)年底,台水在叡揚資訊的協助下,展開為期 4 個月的知識管理課程,以系統化手法向 338 位員工展示如何透過知識管 理解決問題、優化績效。包括工作中遇到哪些問題,可以用什麼手法解決這個問題,該如何發展出有助於解決問題的知識地圖,課程結束後,立刻在今(2020)年 5 月舉辦知識管理成果分享活動,由來自各地區處包含工務、供水、水質、營業、漏防等不同業務面向的同仁參加,發表 20 篇成果,以相互交流的方式深化員工對知識管理的意識與重視。
胡南澤面帶微笑地表示:「在叡揚資訊的協助下,我們不但成功累積、傳承專業知識, 更創造出超乎想像的效益,包括促發跨部門同仁交流,以及提升員工向心力等。」目前,台水已經透過叡揚資訊的 Vitals ESP 知識管理企業雲建置知識分享的平台,之後, 將進一步整合原有的教育訓練、主管培訓制度與經驗傳承措施等,為即將到來的退休潮做好準備。

「我們期望,知識管理活動可以持續不斷的推動、優化,讓新進人員可以更快、更有效的接手處理各項工作,同時,凝聚部門、乃至全公司的員工共識,發揮知識傳承的最大 效益。」

台水在叡揚資訊的協助下,不但成功累積、傳承專業知識,更創造出超乎想像的效益,包括促發跨部門同仁交流,以及提 升員工向心力等。